中国这回线ME卖巴铁直接焊死核心,雷达加密全控,能打不能拆,老铁身份彻底终结
中国这回线ME卖巴铁直接焊死核心,雷达加密全控,能打不能拆,老铁身份彻底终结
武直-10ME交付巴基斯坦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如今真相浮出水面——能飞、能打,但不能修,甚至不能拆。
2022年底,中国正式向巴基斯坦交付了出口版武直-10ME,一度被巴铁媒体吹成“亚洲陆军新王牌”。从外形到性能,机体上的“Made in China”光环,那叫一个耀眼。可是,事情并没有像巴方设想得那样,顺利走向“技术平权”的康庄大道。
据可靠消息透露:武直-10ME部分发动机控制模块被物理封装焊死,核心传感系统采用远程动态授权机制,数据上传由中方掌控。
这意味着——你可以用,但你不能动;你能飞,但你不能拆。连基本的维修权限,也必须通过中国工程师远程确认。
巴铁军方技术人员在保养过程中才猛然发现:不是“拿来主义”,而是“租赁逻辑”——表面买断,实则授权运行。
早些年,巴基斯坦曾作为“中东中转站”,把从中国采购的彩虹系列无人机技术间接交给了土耳其,使得后者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具备一定作战能力的国产无人机,并在叙利亚和纳卡战场上打出了知名度。这场“变相技术扩散”,一度引起中国军贸系统高度警惕。
武直-10ME的这套“锁芯”,不只是硬件焊死,而是策略焊牢。即便将来整机流入第三国,没有解码授权,也几乎无法二次开发。简单点说:能飞但不能抄、能打但不能剖。
我们在国际军贸体系里吃了太多“吃一堑”的亏,不得不筑起“长一智”的墙。今天的中国,既要卖得出去,也要守得住“家底”。核心技术要出口,但不能“裸奔”。
反观巴基斯坦,如今也有些“吃哑巴亏”的意味——飞行体验没问题,战场表现也稳定,但他们心里清楚,这不是“自主可控”,更不是“随心所欲”。而是“打电话给中国,请求开锁”。
答案是:该合作合作,但规矩要重新立。武器可以卖,信任要靠时间和诚意换。不能再像过去那样,“老铁”一喊,技术全开,最后人走茶凉,技术却流入他国。
现在的世界,不只是枪炮的对抗,更是芯片与代码、接口与协议的较量。我们必须守住最后那一道“只在中方手里”的按钮。
对“巴铁”不必仇视,但也不该盲信。时代变了,情谊不再是“技术下放”的理由。合作可以有,但必须带着锁。
朋友可以交心,技术必须保命;信任要给机会,核心不能裸奔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